技术百科 | 发布日期:2025-05-04 | 阅读:101
注塑模具的浇注系统有哪些常见形式?
注塑模具的浇注系统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:
按流道类型分类
冷流道系统 :这是最常见的浇注系统形式,塑料熔体在注射过程中经过的流道未被加热,主流道、分流道和浇口等部位的塑料在开模时会随制品一起脱模,需后续加工去除。适用于一般塑料和中等精度、中等批量的制品生产。
热流道系统 :通过加热装置使流道中的塑料始终保持熔融状态,无冷料脱模,无需设置冷料井和截面积较小的分流道,可节省原材料和缩短成型周期,特别适合生产外形复杂、尺寸精度要求高、材料成本昂贵的制品,如大型家电外壳、精密仪器零部件等,但模具结构复杂,成本较高。
按浇口形状和位置分类
直浇口 :即主流道浇口,塑料熔体直接从主流道的大端进入型腔,流动阻力小、流程短且补给时间长,有利于排气,模具结构紧凑,注塑机受力均匀,但进料处残余应力大,易导致制品翘曲变形,浇口痕迹明显,多用于注射成型大中型长流程、深型腔、筒形或壳形注塑制品,尤其适合聚碳酸酯、聚砜等高粘度塑料,且只适用于单型腔模具。
侧浇口 :设置在模具分型面上,与主流道或分流道垂直,截面小,可减小浇注系统熔料的消耗量,去除浇口容易且痕迹不明显,适合各种形状的注塑制品,但对于细长桶形制品不宜采用,存在熔接痕且对深型腔注塑制品的排气不利。
环形浇口 :通常位于模具型芯的圆周方向,塑料熔体可均匀地从圆周各处进入型腔,进料均匀,圆周上各处流速大致相同,流动状态好,容易排除型腔中的空气,还可避免熔接痕,主要用于成型圆筒形无底塑料制品,但浇注系统耗料较多,浇口去除困难,浇口痕迹明显。
潜伏式浇口 :也称为隧道浇口或潜艇浇口,浇口位置隐藏在制品的非外观表面或分型面下,熔体进入型腔后需改变流向 180°才能继续流动,开模时浇口凝料能自动拉断并留在动模一侧的流道内,不影响制品外观,有利于自动化生产,常用于外观要求高的制品,如电子产品外壳、家电外壳等,但模具设计和加工较复杂,需增加一组脱模机构。
扇形浇口 :宽而浅的浇口可将熔融塑料分散到广阔的区域,降低流线风险并改善表面光洁度,通常用于大型或扁平的部件。
点浇口 :浇口截面很小,类似于一个点,位置限制小,浇口痕迹小,开模时浇口可自动拉断,有利于自动化操作,但注塑压力较大,模具相对较复杂,成型周期较长。
护耳浇口 :在型腔侧面开设耳槽,熔体通过浇口冲击在耳槽侧面上产生摩擦热,从而改善流动性,经调整方向和速度后,在护耳处均匀而平稳地进入型腔,可避免喷流,但浇口切除较为困难,浇口痕迹较大。
薄片浇口 :塑料熔体通过薄片浇口以较低的速度均匀地进入型腔,其料流呈平行流动,可避免制品翘曲变形,常用来成型平直的大面积薄壁塑料制品,不过去除浇口较为困难,会增加生产成本。
盘形浇口 :具有伞形浇口的特点,塑料熔体从内孔周边以大致同步的方式注入型腔,型芯受力均匀,可避免熔接痕,但会在塑料制品内缘留下明显的浇口痕迹。